首页  > 武术交流

武术交流

SERVICE

传统武术赛事“杭州模式”的魅力

2015-07-23



传统武术赛事“杭州模式”的魅力


  

八闽竹2015-7-22


 2015年7月10—12日在杭州市黄龙体育馆举办了“第十届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由浙江武术人操办的赛事,自然采用“杭州模式”其结果不言而喻是顺利、圆满、成功!
近5-6年间,在国内各地及港、澳、台地区,远至美国,所举办民间较大型传统武术竞赛的组织形式、实施的过程大都以 “杭州模式”马首是瞻。这引起笔者对“杭州模式”的形成、发展产生了兴趣。
传统武术竞赛与竞技武术竞赛的目的、要求是不同的,传统武术竞赛是给广大民间的、社会的、校园的习武术者搭建一个展示平台,是给各地、各类拳种,各类器械搭建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通过竞赛,巩固对优秀的稀有拳种的保护,对挖掘传统武术成果的认可,有利于传统武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更有利于扩大习武人群,促进武术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独特作用。正因为目的与要求不同,其竞赛的模式必须符合民间传统武术发展的规律。
传统武术竞赛的“模式”,是指在此类形的武术赛事中,所涉及比赛规程、组织形式、编排、裁判、场地、评奖……过程中,所出现的与竞技武术竞赛之间诸多不兼容的问题,并提出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模式,是一种参照性指导方略。在此良好的指导下,有助于高效完成赛事,有助于按照既定的思路,快速做出一个优良的设计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统武术赛事 “杭州模式”的形成,自然要从13年前,由浙江省体育局、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办,省武术协会承办的“首届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说起。2003年原浙江省武术队总教练,中国武术九段、国家武术院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家级教练、浙江武协副主席陈顺安恰逢退休年龄,就转轨,以省“武术协会”工作为主。在主事传统武术的竞赛收革中,他与他的团队,根据国内外民间“武术人”参赛,队多、人多、拳械项目多、年龄分组杂等特点,提出了搭建 “中华武术展示的平台”。努力实现传承民间传统武术、弘扬中华武术文化,激励大众参与、体现“以拳会友”…的竞赛策略。成功地将传统武术竞赛加以大胆的改革、在连续五届举办“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实践中,不断改革,终于使传统武术竞赛改革的尝试获得的了成功。赛事的过程中,本着以促进传统武术挖掘、整理、研究、发展为宗旨,充满具有浓郁的民族性、民间性、传统性、多样性…传统武术的比赛的氛围。 “从2003年至2007年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给来自世界上30多个国家、国内各省市和省内各地市的14550人次民间选手提供了展示五彩缤纷的民间传统武术的平台。比赛中,展示了250412项次的传统武术项目。”(摘自陈顺安“成功的传统武术竞赛改革尝试”)在此后的历届比赛中加以修正、充实、完善。经过13年,十届“浙江国际传统武术比赛”,以及试用此“模式”的它地多次赛事的实践捡验,己被大多武术业内人士所认可,并被称之为“杭州模式”,在武术界中频转,广加采用。
   刚结束的“2015年第十届浙江国际传统比赛”,由陈顺安主编,浙江体育局出版的“秩序册”全册449页,列有17编目。从赛事组织、竞赛规程、参赛指南、裁判、礼仪、代表队、赛项目查找索引、竞赛顺序、颁奖、检录、快餐、停车证…等均有准确的表述与操作方法。确实堪称为,今之操办民间传统武术比赛的最好的“模式”册子。笔者应邀参加过十余次以“杭州模式”主导的国内外的传统武术赛事,直觉这一 “模式”,是目前最佳的。
 “杭州模式”虽未见成书,但每届比赛所印发的 “秩序册”就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认真读过,对照实践后,方知举办武术赛事的不易,然而从册中,所涉竞赛,事无巨细,均可觅得,几无遗漏,并有方案,看懂此册,也就事半功倍了。
今年第十届赛事,是以“弘扬中华武术,传播华夏文明,搭建友谊桥梁,广交天下朋友”为主题。共有来自国内外257个代表队,计5660人报名参赛,共设918个项目,邀请裁判员240名,布置16片赛场,总计10822场次的角逐,。这场称之为“世界第一武术大赛”并不为过,仅用一天半的时间有条不紊地完成,倒更令人惊奇不已。
如果说参照 “模式”,是完成赛事的设计,那么更为重要的是,掌握“模式”中所设置的各项内容,需由对各项工作业务熟练,并富有尽心尽职工作态度的实施者来操作,否则倒事倍功半,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仅以“裁判”一节,就大有文章可作。试想,一场设16块赛场,同时进行的比赛,仅裁判员就近300人,而只有裁判员的“公开、公平、公正、准确”的评判,方可保证赛会的成功。13年间浙江省武协培训合格的裁判员千余名,几乎每年均举办省、市、地级的裁判员训练班,努力提高武术业务水平、操作能力。赛前还进行强化训练,落实执行武术管理中心审定的《传统武术竞赛规则》、比赛的科学化,是传统武术比赛绕不过的,诸如评分操作中电子记分器的使用, 电脑记录…都需掌握。
唱响、推介传统武术比赛的“杭州模式”,是为了使更多的武术人在举办传统武术比赛活动时,有所借鉴,方便操作。同时,也提示,“模式”是要人去操作的,需要细化。设计与操作二者谐和一致,方可真正展现“杭州模式”的魅力。
【作者王培锟简介】【笔名:八闽竹】
国家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武术九段,全国十大武术名教授,国际级武术裁判,中国武术协会委员,中国武术协会传统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精武体育总会总教练。福建省福州市人,生于1942年7月。1964年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武术系本科,留校任教。历任本校武术队、武术散手队总教练,培养、训练出数名优秀教练员以及在全国多次武术比赛中获得前三名的运动员。1983年参加全国武术挖整工作,任工作组副组长。1984年获全国武术挖整工作先进个人称号。1988~1996年,分别任全国武术训练工作调研组、亚运会武术裁判员训练班教学组、全国散手训练工作调研组、国际武术裁判员训练班教学组、国际武术推广教材编写组等副组长或组长。曾任上海体育学院武术系主任,武术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体育学院武术教材组成员,全国武术高级教练员训练班指导组副组长,上海市武术协会副主席兼科研委员会主任,上海市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学科组副主任,上海市体育总会会员,中国武术科学学会常委。

全国服务热线:

0571-85060372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体育场路212号省体育局大楼

邮编:310004

  • 微信

  • QQ